楊振寧教授
楊振寧教授是一位傑出科學家,他和李政道教授因提出宇稱不守恆而在1957年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4年,楊教授和米爾斯共同提出了非交換規範場論(即楊米場論),這後來成為粒子相互作用理論的基礎。1949年,楊教授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任研究員,一年後轉為永久研究員。1966年, 楊教授應聘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客座教授,成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在長達六十年的豐盛職業生涯中,楊教授對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的物理學發展,尤其是粒子和統計學物理的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因而受到了來自世界各方授予的眾多榮耀。1971年,楊教授首次重訪他的故鄉,中國。在隨後的許多年間,楊教授多次訪問中國,為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和中美關係的進展盡一己之力。1999年,楊教授應聘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所的榮譽董事一職。而自2003年起,楊教授回到了中國並定居在此,從此往返與北京和香港之間。
楊教授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博文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他和這所大學與香港的關係可追溯至1964年。當時,他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請,到香港以宇稱不守恆為題演講。1982年,楊教授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教授,然後他在1986年出任了特別為他開設的博文講座教授一職。1999年,楊教授將他的論文,手稿,相片,影音資料及獎牌(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慷慨地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因此,促成了楊振寧學術資料館的成立。自2004年年底起,姚昀樨女士開始為楊振寧學術資料館的內容編目,而將館內所有資料數字化的工作則被委託予承辦商。完成後的數據則被存放於由香港中文大學信息技術服務處的同事所開發的數據庫中。整個計畫現已基本完成。
楊振寧學術資料在線系統
楊振寧學術資料在線系統在線系統的數據庫包括一個含有所有資料的在線目錄及每項內容所屬的數碼圖像。資料館館藏一共有約22,000份資料,每份資料存放各自獨立的文件夾中,並配有相應的內容編目和檔案號碼。至於各份資料所存放的分類與次序,則來自於楊教授原本對資料所做的分類。資料館的資料一共分為七大類,每一個項目的估計如下:
1) 學術資料:出版物,預印本,手稿,草稿,筆記等(2,100項);
2) 往來信件(私人信件及工作信件)和楊教授的訪談紀錄(10,900項);
3) 文件:學術及非學術組織的信件,備忘錄,會議記錄,決議,法規,通知等(6,900項);
4) 媒體素材:剪報(1957-2002年),海報,宣傳品等(40項);
5) 影像資料:照片,幻燈片,底片及其他圖像資料(1,900項);
6) 視聽材料:錄音,影片,光碟及DVD等(104項);
7) 其他項目:訪談紀錄,證書,成績單等(22項)。
上述各項目除第2項之外,皆已完成編目。
管理委員會
楊振寧學術資料館的管理委員會成員如下:
主席:由校長指派;
理學院院長,委員;
物理系主任,委員;
大學圖書館館長或代表,委員;
信息服務代表處主任或代表,委員;
其他由校長指派的成員,委員;
一位由大學秘書處指派的行政人員,秘書。
訪問楊振寧學術資料在線系統
楊振寧網上學術資料館的使用者包括有兩類人士:
1) 一般公眾;
2) 透過學術資料館在線系統登記並獲得使用權限的學者及研究人員。
這兩種類型的使用者在瀏覽資料館內容時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一般公眾可以接觸到所有被列為非限制類的資料館內容,此等資料不涉及任何個人私隱及只與楊振寧教授本人相關。獲得使用權限的學者及研究人員可接觸到被列為限制類別的資料,此類文件通常會涉及第三方個體。被界定為機密文件的資料則必須得到特別授權才可參閱。
如需更多進一步的資訊,請至學術資料館在線系統的留言及評論版面留下您的意見。
聯絡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