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N Yang Archive Online 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在線

  • 语言:
  • 主页
  • 留言及评论
  • 帮助
  • 关于本资料库
    资料馆简介
  • 杨振宁年表
    杨教授大事撮要
  • 虚拟参观
    线上参观本馆
  • 相簿
    观赏相片集
  • 1964年演讲
    杨振宁于1964年在香港的演讲
  • 使用守则
    附例及协议
  • 用戶登入
    只限已授权用戶

 

杨振宁教授

杨振宁教授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和李政道教授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而在1957年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4年,杨教授和米尔斯共同提出了非交换规范场论(即杨米场论),这后来成为粒子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 1949年,杨教授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研究员,一年后转为永久研究员。 1966年, 杨教授应聘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客座教授,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在长达六十年的丰盛职业生涯中,杨教授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粒子和统计学物理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因而受到了来自世界各方授予的众多荣耀。 1971年,杨教授首次重访他的故乡,中国。在随后的许多年间,杨教授多次访问中国,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进展尽一己之力。 1999年,杨教授应聘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所的荣誉董事一职。而自2003年起,杨教授回到了中国并定居在此,从此往返与北京和香港之间。
杨教授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和这所大学与香港的关系可追溯至1964年。当时,他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请,到香港以宇称不守恒为题演讲。 1982年,杨教授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教授,然后他在1986年出任了特别为他开设的博文讲座教授一职。 1999年,杨教授将他的论文,手稿,相片,影音资料及奖牌(其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慷慨地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因此,促成了杨振宁学术资料馆的成立。自2004年年底起,姚昀樨女士开始为杨振宁学术资料馆的内容编目,而将馆内所有资料数字化的工作则被委托予承办商。完成后的数据则被存放于由香港中文大学信息技术服务处的同事所开发的数据库中。整个计画现已基本完成。

 

杨振宁学术资料在线系统

杨振宁学术资料在线系统的数据库包括一个含有所有资料的在线目录及每项内容所属的数码图像。资料馆馆藏一共有约22,000份资料,每份资料存放各自独立的文件夹中,并配有相应的内容编目和档案号码。至于各份资料所存放的分类与次序,则来自于杨教授原本对资料所做的分类。资料馆的资料一共分为七大类,每一个项目的估计如下:
1)          学术资料:出版物,预印本,手稿,笔记等。 (2,100项)
2)          往来信件(私人信件及工作信件)和杨教授的访谈纪录。 (10,900项)
3)          文件:学术及非学术组织的信件,备忘录,会议记录,决议,法规,通知等。 (6,900项)
4)          媒体素材:剪报(1957-2002年),海报,宣传品等。 (40项)
5)          影像资料:照片,幻灯片,底片及其他图像资料。 (1,900项)
6)          视听材料:录音,影片,光碟及DVD等。 (104项)
7)          其他项目:访谈纪录,证书,成绩单等。 (22项)
上述各项目除第2项之外,皆已完成编目。

 

管理委员会

  杨振宁学术资料馆的管理委员会:
主席:由校长指派;
理学院院长,委员;
  物理系主任,委员;
大学图书馆馆长或代表,委员;
  信息服务代表处主任或代表,委员;
  其他由校长指派的成员,委员;
一位由大学秘书处指派的行政人员,秘书。  

 

访问杨振宁学术资料在线系统

杨振宁学术资料在线系统的使用者包括有两类人士:
1)          一般公众;
2)          透过学术资料在线系统登记并获得使用权限的学者及研究人员。
这两种类型的使用者在浏览资料馆内容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一般公众可以接触到所有被列为非限制类的资料馆内容,此等资料不涉及任何个人私隐及只与杨振宁教授本人相关 。获得使用权限的学者及研究人员可接触到被列为限制类别的资料,此类的文件通常会涉及第三方个体。被界定为机密文件的资料则必须得到特别授权才可参阅。
如需更多的资讯,请至学术资料馆在线系统的留言及评论版面留下您的意见。

  

联络

杨振宁学术资料馆的电子邮箱为cnyangarchive@cuhk.edu.hk , 联络电话是+852 3943 8668。资料馆位于田家炳楼三楼,此地存放有全部的资料馆藏品,也是工作人员为馆藏编写目录的工作场所。

 

2013年8月


   免责声明  |  个人资料政策  |  © 2012 . 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版权所有